首都图书馆

北京市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座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也是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中心图书馆。该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最初由鲁迅参与倡建的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三馆合并而成。在北伐革命后,这三个图书馆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最终改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并于1956年10月正式定名为首都图书馆。 根据2018年9月该图书馆官网的信息,首都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设有20个阅览室,提供4000余个阅览座位。图书馆收藏文献逾845万册(件),其中包括近50万册(件)的古籍和6000余部的善本。此外,图书馆还收藏了珍贵的古籍《车王府曲本》,其中包括各种戏曲、曲艺抄本1600余种,以及2万余张老唱片,其中包括了四大名旦唯一合唱的老唱片《四五花洞》。 首都图书馆于2022年12月11日恢复开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服务。图书馆每天早上9点至晚上19:30对外开放,365天全年开放。此外,图书馆还举办各种讲座等读者活动,并提供面向儿童的资源和服务。 首都图书馆还以其收藏的中国戏曲、古典音乐、戏剧和剧院等文献而闻名。2013年11月1日,由于国家图书馆受到政府压力,首都图书馆接受了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罗斯·特里尔的讲座,他在讲座中以“毛泽东在一位传记作者眼中:他的生活、个性和思想”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历史沿革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三者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馆的创建,都有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开馆典礼,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外景图
1913年-1926年,时局动荡,财政不利,图书馆境遇维艰,三馆居无定所。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内头发胡同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同属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