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

带着特制面具跳的舞
假面舞,又称“[nuó]舞”、“大面舞”、“代面舞”,顾名思义,假面舞就是一种不露出真实面貌,需要带着特制面具跳的舞,其起源与古人的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舞蹈时所戴的面具一般用纸、木或皮等制成,为人物、动物及神怪形象。舞蹈动作一般比较夸张,节奏鲜明,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历史悠久,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汉族假面舞

假面舞、面具舞又称傩舞,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假面舞
如今留存的汉族民间面具傩舞因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跳花棚便是化州地区汉族民间面具傩舞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