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

流行于台湾和闽南一带的民谣
《丢丢铜仔》,又名《丢丢铜》,[1]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和闽南一带的民谣[2][3]
[diū]丢铜仔》是由黄白编曲,[3]运用大量闽南方言语气词,[1]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币”的游戏时,听者根据铜币落在地上的“咚咚”声,灵感忽至,顺口哼唱出来的。《丢丢铜仔》整首歌曲的结构短小,节奏活泼,旋律明快,是地方特色的小调民歌。上乐句共6小节,在sol与mi的六度范围内展开;下乐句共8小节,在re与高八度re之间,音域扩大,上下乐句结束于同一个音,似乎为平行关系,但从音区、音域、音调等形态来看,具有明显的对比性,由此成为风格独特的闽南民谣[3]
《丟丢铜仔》被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教材所收录,描写的是火车穿过隧道的情景。[1]

创作背景

原乐曲形式为小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意味。唱词仅上、下两句,每句中间插入“〓都阿莫呀〓达丢哎唷”的虚字衬句,增加了歌唱的趣味。整首民歌行腔简洁单纯,每字一腔,正是童谣的基本特征。上乐句6小节,在Sol(5)与Mi(3)的六度范围内展开。下句音区略降,音域扩大,在Re(2)与高八度Re(〓)之间,句幅延伸到8小节。尽管上下句结束于同一个音,似乎接近于平行关系,但从它们的音区、音域、音调等形态来看,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从音阶调式的逻辑来说,Sol(5)音应该是旋律的中心,而实际上,它的上句主要是围绕“Re”(〓)进行的,下句是围绕“La”(6)进行的,这在中国南方地区民歌中是普遍存在的;民歌音调中的“逻辑中心音”与“实际中心音”的关系,表面看是一种矛盾,实际上,它是对调式色彩的补充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