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

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川沙县(今上海浦东川沙县)人,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2][3]
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于上海内史第[a],自幼接受旧式教育。1899年,黄炎培以松江府第一名的成绩取中秀才,1901年进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次年得中举人,并在南洋公学解散后,回乡筹办新学制的川沙小学堂、开群女学。1904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他担任江苏教育司长,进行教育改革。[1][4][5]1914年,因不满袁世凯复辟辞去职务,之后游历中外考察教育,提出职业教育救国论,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展职业教育。一·二八事变后,黄炎培组织发起上海市抗敌后援会,积极支持抗日。1941年,黄炎培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常务委员会主席。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黄炎培辗转抵达北平(今北京)。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先后担任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于北京病逝,终年88岁。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4]
黄炎培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建过川沙小学、浦东中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学校,并曾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职业教育,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建了民盟等民主党派组织,创办了《教育与职业》《光明报》等刊物。[1][6]1945年访问延安时,黄炎培曾提出“历史周期率”问题。1993年12月23日,时任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7]在走访民盟中央时指出,黄炎培在1945 年在延安窑洞同毛主席的一次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可以看作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思想的理论思想基础,意义极为深远。[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