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野兔

兔科兔属动物
台湾野兔(学名:Lepus sinensis formosus,英文名:Formosan hare),又名山兔仔、华南兔,是兔科兔属动物。原本来自欧亚大陆,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后,开始独自演化,成为中国台湾特有亚种。由于土地过度开发,台湾野兔的数量有减少的迹象。

形态特征

台湾野兔体形较草兔略小,体重约1.5-2.5公斤。体长一般在400毫米左右。体背通常为红棕或棕褐色以至沙黄色,上唇及鼻部毛色较淡略呈浅黄白色。额部及头部等处的毛,基部棕灰,中部暗棕色,上部为棕黄色,具短的黑色毛尖,故毛色较暗略呈棕黑色。有些个体头顶毛色较浅,稍呈黄白色。耳及耳基下方,黑色毛尖较长,毛色也较暗黑。鼻部两侧,毛色较浅形成一狭长的淡色区,并向后延伸经眼周而达耳的基部。耳的内侧着生淡黄色的稀疏短毛,前缘毛较长,后缘及耳尖毛较短,均呈棕黄色,耳的外侧前部毛色与头部相似,耳的中后部为棕黄色。颈部背侧有一小区纯棕黄色。体背中部至臀部毛较粗长,由于黑色毛尖较长,故毛色较暗黑。体侧由于黑毛较少,呈浅黄色,身体腹面颏部为淡黄色,颈下为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或稍沾黄色,四肢外侧棕黄色,尾背面棕褐色,中央毛色较黑,尾腹面淡黄色。
台湾野兔头骨草兔略小,成体头骨长度约80-85毫米。鼻骨呈长板状,左右两鼻骨于正中呈直缝相聚,其长度略大于额骨中缝长,前部尖端略下弯,后部外侧3/4较平直,内侧1/3斜向中缝,故额骨嵌入两鼻骨中间的部分较狭小,两鼻骨中部较眶间宽为大。额骨前部较宽而低平,后部稍形隆起。仅有一个向后侧伸延的眶后突,前枝大都消失,仅少数个体残存一个小突起。顶骨较平滑,中间稍隆起,两侧较低平。成体顶间骨与周围骨片愈合,骨缝已完全消失。枕骨在成体也完全愈合,稍向后倾斜,其上方增厚,下方有二个枕髁。颧弓较粗壮,前段较后段略宽。腭骨位于上颌骨腭突的后方,由水平与垂直两部组成,垂直部形成鼻后孔的侧壁,水平部构成硬腭的后部。听泡较低平,其宽约为两听泡间距离的2/3左右。下颌关节面较大,其关节突不向后延伸。
台湾野兔上颌有门齿二对,前面一对较大,其前面内侧有一浅沟,齿根甚长,向后伸至前颌骨与上颌骨的骨缝附近。内侧一对较小,略呈圆柱状。下颌门齿一对,齿体粗状、齿冠成铲状,第1下前臼齿的咀嚼面具有三条齿嵴,第2-5臼齿形态相似,但最后一个下臼齿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