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淡秋

杜淡秋
杜淡秋(1906年-),男,出生于六敖镇小蒲村的书香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193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笔名包括林彬等。

简介

林淡秋,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后转入上海大学攻读英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闭,与柔石等在宁海中学义务教书。1928年初南下广州,以中山大学旁听生名义,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阅读五四以来新文学著作。半年后返回,进上海艺术大学英文系。当年冬,因支持德租界电车工人罢工,被羁押周余。获释后,至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兼该校图书部主任。1930年春回上海,与柔石等同为革命奔波,从事文学活动。先后翻译出版《布罗斯基》、《列宁在一九一八》、《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时间呀!前进》、《中国的新生》,以及《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与他人合译)等。1933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与评论。同年,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我和淡秋认识不久,常常找他去聊天。那时他住福履里路(今建国西路)一座弄堂房子里的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面只放得下一床、一桌、两椅,他和唐康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地方。我去聊天时,三人中总有一人得坐在床上,但是在这样的小屋里,我们仍谈得十分欢畅。到了吃饭的时间,我常常不顾人家的麻烦,就自动留在他们家吃饭。唐康取出一只小小的打气煤油炉,淘米煮饭,然后再用一个小油锅,把早上买来的裙带鱼收拾干净,放进油锅一炸,三个人就围着小书桌吃起来,我吃得特别有味道,所以常常喜欢到他家聊天再吃这么一吨饭。有一次时间过晚,我把自己的长衫忘在他家了。直到六十多年后,唐康还几次对我笑谈这件往事,说我年轻时如何粗枝大叶、生活散漫。这段时期我们身在孤岛,生活艰难、环境险恶、却很愉快地从事着地下工作。朋友之间没有猜忌、没有摩擦,或者其它不愉快的事情。虽然有时也会发生争吵,但不久就乌云消散,不留下任何感情的芥蒂。这种坦率纯真的生活真是令人向往。
杜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