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

古代焉耆国
焉耆(维吾尔文Qarasah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设焉耆府,1950年成立的焉耆专署就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于库尔勒。

地理与文化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nài]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