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总科

直翅目的1总科
蝗总科( Acridoidea)[1],是直翅目中的一种。[2]蝗总科昆虫在形态上呈现丰富多样性,体型有大、中、小之分,身体或侧扁或扁平;头部多为卵圆形或圆锥形,颜面侧观近垂直或向后倾斜,触角较短但相对较长于前足股节,形状多样,包括丝状、捶状或剑状。其前胸背板短小,覆盖胸部背面和侧面,常具有中隆线和侧隆线,有时这些线条可能不明显或消失;在翅膀方面,蝗总科昆虫的后翅发达,但也可能出现缩短或完全无翅的情况;肢体结构上,跗节分为三节,爪间具有中垫,尾须仅有一对且不分节。雌性昆虫的产卵瓣相对较短,特别是上产卵瓣的端部,常呈现出钩状。此外,鼓膜器这一结构在蝗总科昆虫中可能发达、退化或完全消失。[3]
蝗总科呈现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知9科2261属10136种,中国记录8科267属1154种,陕西秦岭地区分布6科43属82种。[3]

物种简介

成虫体中型至大型,较粗壮。头短,头后部缩入前胸内。复眼发达,通常单眼3个。触角较短较前足腿节长,丝状、剑状或槌状。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胸背板,近马鞍状。后足腿节特发达,胫节较长,在其两侧缘各具刺1列;跗节3节,第1跗节的腹面具有3个内垫。多数种类具有2对发达的翅,少数种类为短翅或缺翅。前翅狭长,后翅膜质,常具艳色。尾须较短小,不分节。产卵器粗短。雄虫能以后足与前翅摩擦发音。器器在腹部第1节的两侧。渐变态。卵常有分泌物形成卵囊,卵囊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多数种类产卵于土中,以卵越冬,1年发生1~2代。若虫称蝻,外形与成虫近似,通常有5龄。在发育过程中,触角节数的增加与翅芽的增长可作为龄期鉴别的依据。
嗜食玉米、小麦、粟、黍、水稻、高粱、大麦禾本科植物,也吃莎草科植物,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少数种类的形态和行为因生活区内虫口密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在虫口密度小时,它们分散生活,个体间相互没有影响,成为散居型。也不成群迁飞。一般体色较淡。在虫口密度大时,它们互相接触,形成群栖生活,成为群居型。可成群地由发生基地迁飞到远处为害。一般体色较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