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

出土于浙江余杭瓶窑镇的玉器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为代表。该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良渚文化与马家滨文化和[sōng]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该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精美,形态多样,包括玉璧、玉琮玉环、玉[yuè]等,其中玉璧是最具代表性的良渚文化玉器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技术高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

源流

环太湖地区的史前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纹饰由简单到繁复,形体由小到大的过程。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特征。至崧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材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进步。鉴于崧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良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

材质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根据反山、瑶山、福泉山、寺墩等多处遗址出土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以具有膻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闪石玉为主力军,其他如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绿松石菱镁矿迪开石玉髓等丰富多样的美石类“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作为良渚文化玉器玉料的主力军的闪石玉,出土时绝大部分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形状,如近山区的余杭良渚遗址内出土的玉器,几乎都以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为外观特征,及俗称的“鸡骨白”、“南瓜黄”;而半透明的淡湖绿色或青绿色玉器,绝大多数出于上海苏南嘉兴等平原地区。根据矿物学研究和古文献的判断,良渚文化的玉料可能主要来自就近取材。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矿石的发现,为良渚文化玉料产地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