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也叫生境破碎、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得原来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生物栖息地被分隔,致使种群被分割的现象。生境片断化不仅使得生境的面积减少,同时使得各个小生境之间产生一定空间距离隔离、中心离边界的距离变小。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缓慢的生境破碎化可能会促使新的物种产生。

简介

生境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它是一种地景尺度的现象、斑块尺度的过程,涵盖了斑块区域、斑块形状复杂性与边缘效应
生境破碎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①形态上的破碎化;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而导致景观中破碎生境地的增加,其结果是适宜于生物生存的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小,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栖息地保护物种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随着斑块形状(栖息地)的复杂化(破碎化),结果是导致斑块边缘效应的增强,导致自然栖息地核心区面积减少,在极大程度上减弱了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②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指栖息地(斑块)内部生境的破碎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人为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由于自然环境因子在空间组合上的不匹配而导致生境适宜性的降低或在空间分布上的破碎化;由于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变化,往往导致生态学家对它的忽视。前一个方面的生境破碎化对生物物种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生态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环境质量下降或自然景观因子在空间上的不匹配而造成的破碎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栖地破碎化具体来说包括下列五个现象:栖息地的总面积减少、栖地面积与边缘的比值下降、栖息地从原本的栖息地被互相隔绝、一块大栖息地被分割成多块小的斑块(patches)、每块栖息地的平均面积减少。破碎化不只造成了栖息地的减少,也使斑块更小、更孤立,改变了残存栖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