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

1920年阿拉德等提出的理论
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是调节植物开花的重要因素。[1]
中国古时提出“五天为光照候”是光周期现象的雏形,而古人提出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光周期现象的典型代表。而后于1920年,美国学者加奈(W.W.Garner)和阿拉德(H.A.Allard)优化并提出了光周期的理论。[2]
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的机制,是植物叶片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刺激之后,植物光受体被激活并启动,引起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随之发生反应,形成花原基,从而形成花器官。[1][3]由于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大多数植物生长都受日照长短的影响,比如植物需要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现象,但其他生长活动也受光周期影响,除了开花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的控制。[4][5]

发现历史

人们早就注意到许多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同一植物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时,尽管在不同时间播种,但开花期都差不多;同一品种在不同纬度地区种植时,开花期表现有规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