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战役

1940年傅作义指挥的战役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队向五原及外围据点发起总攻。当日午夜,中国军队向五原旧城、梅令庙、新公中等日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至21日拂晓,第35军新31师部队击溃新公中之日军,日军残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战区第101师全部歼灭。战至11时,新31师及警备旅占领了旧城除平市官钱局和屯垦办事处以外的各据点;新32师攻占了广盛西及新城的外围据点,集中围歼新城城内之日伪军;第101师及新6旅击溃据守乌加河与王六子壕的日伪军。17时,新32师攻占新城。黄昏,新31师全歼旧城日伪军,并包围了平市官钱局、屯垦办事处两据点。与此同时,第101师在乌加河北岸与包头固阳来增援之日伪军展开激战。日伪军在飞机和重炮掩护下反复冲锋,始终未能突破第101师阵地,为攻城部队全歼五原守军创造了条件。22日新31、新32师歼灭了五原新旧城之日伪军,收复了外围各据点。打援部队向日伪军展开猛攻,激战至24日,日军又增派骑兵集团主力和第26师团一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强行渡河。打援部队奋力阻击,与日伪军激战3昼夜,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奉命撤出阵地。在伪军优势炮火攻击下,为避免与其决战,傅作义采取诱敌深入,相机聚歼的方针,下令所部于24日晚转移到有利地区寻机歼敌。25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追击中国军队,一路直趋五原,妄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26日中午,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入五原,又于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后套地区。五原战役至此结束。

背景

继“九一八”后,日寇于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揭开了侵华全面战争的序幕。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惧怕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国的声浪,暂时放弃了先安内(反共反人民)后攘外(对日妥协)的既定方针,企图消除国内的敌对情绪,暂时被迫承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纲领及爱国者抗日救国的合法权利,才出现全民抗战的新局面。实质上蒋介石抗日的被动性和妥协性并没改变,蒋介石集团对于他们已经控制的管区利益,是绝不轻易让人的,对于抗战能保住他们的地盘和统治利益还是认为可取的权宜之计。因此,地方割据军阀像阎锡山李宗仁刘湘、傅作义等人,在当时情况下,也不表示反对抗战,这是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某些人,能在内外压力下参加抗战的主因。
五原战役
日寇侵华策略一贯是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双管齐下的。在“九·一八军事占领东三省后,紧接着出现“伪满洲国”,在华北相继出现冀东自治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蒙疆自治政府等傀儡卖国组织,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进占南京后,国民党副党魁汪精卫便公开卖国投敌,成立伪南京国民政府,从蒋介石集团中分裂出一批公开的投降派。而蒋介石本人正处在讨价还价阶段,所以向全国各战区下达发动第一个“冬季攻势”的命令,既能使居于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和非蒋嫡系的地方杂牌军与日伪军在战争中对消实力,又有利于对日讨价。傅作义在“冬季攻势”中的向包头进攻,就是这样一次军事行动,结果引出了日军的反击—绥西战役日寇入侵河套地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使十几万河套人民蒙受到日寇蹂躏和屠杀,引起当时和国民党共同合作抗日的共产党人和广大爱国人民的痛恨,傅作义接受了共产党的忠告,收拾败局、重振旗鼓,各部官兵在共产党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明白了抗日图存的真谛,经过教育整顿,又开回河套,重新部署、决心抗战,从而发动了收复五原的战役。在五原收复战中,发挥出爱国军民的抗日热忱,克敌致果,一举收复了五原城,歼灭了大量有生日军及走狗,把日伪赶出了河套。全体军民在抗战史上,用血和肉谱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豪壮史章。今特记述日寇侵华罪行、军民抗战功绩以传后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