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船

清代潮州府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
红头船,是指清代广东特别是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开始规定:出海商船、渔船自船头起至鹿耳梁止,大桅上截一半,各自照省份油饰。广东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所以民间称之为红头船。红头船文化属于潮汕地区的文化,是潮州传统文化之一[1][2]
广东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暹罗(今泰国)建造的,这是一种高桅大型木帆船,以风帆为动力,正式名称为“行舶[cáo]船”,以清代潮州府樟林港最多,此外还有南澳港、饶平[zhè]林港、潮安庵埠港、潮阳龙津港和海门港、惠来神前港、陆丰甲子港以及近代汕头港等都是红头船港口,所以潮州府是红头船最重要的故乡、始发地,红头船精神也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1][2]
1971—1972年,在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据考证,这两艘船系清代樟林古港远航船只。1980年4月5日和26日,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早期船只历史”的普通邮票,其中有一枚面值1分的图案是“广东省红头船”。泰国澄海樟(林)东(陇)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1台红砂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2]

简介

大多数潮籍华侨就是乘坐红头船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红头船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地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