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宣颖

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文史学家
瞿宣颖(1894年2月12日[4]—1973年,[3]出生年另有两种说法:1892年,[5]1893年),[6]曾用名益[kǎi],字兑之,以字行,号铢庵,自称铢庵居士,晚号蜕园,[2]湖南善化(现属长沙市)人,[6]文学家、史学家、掌故学家、方志学家,[3]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第三子。[1][6]
瞿宣颖五岁起学习古典文学,[12]跟随湘潭[kǎi]运、王先谦曾广钧学习。[13]13岁起进了京师译学馆。[3]后参与学生救国会,并转至复旦大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他进入北洋政府,历任交通部等要职。[12][3]在文学上,他早期支持文言文,但随后也接受并实践白话文,展现了其包容性。瞿宣颖于1928年开始在燕京大学任教,后转至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瞿宣颖滞留北平并改名为益锴,在北大任监督。[11]1947年移居上海,以写作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他避免政治风波,为求生计写了一些通俗文学著作并给香港文汇报投稿,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聘为特约编辑,并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7][14][15]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在《毛主席语录》上题字“瞿蜕园珍藏”被质问。尽管逆境中坚持创作,他的生活仍受冲击。1968年,因稿酬问题和“现反”罪被捕,被判刑十年。[7]1973年,瞿宣颖在狱中逝世,终年80岁。[3][7]
瞿宣颖的主要成就在掌故学、方志学、秦汉史等方面。[16]投入大量精力搜集遗闻佚事,并将其组织成文,留下了丰富的掌故学著作。[17]在地方志研究领域的成就贡献主要体现在《志例丛话》和《方志考稿(甲集)》两部著作中。[6]他创作了《长生殿故事》《汉书故事》等通俗作品及《刘禹锡集笺证》等经典著述。《长生殿故事》《汉书故事》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出版。[7]各类代表性著作还有《中国骈文概论》《汪辉祖传述》《北平建置谈荟》《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超览楼诗集》等。[6][1]

人物生平

求学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