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贤

清代沂州府(山东临沂)知府
李希贤,清代拔贡出身。清朝建立后,百废待兴。面对-个当时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清朝政府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位,增加粮食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土地面种植面积,一些勤政有为的官员就千方百计带领百姓垦荒种地,李希贤就是当时有名的“垦荒县令”。李希贤是长寿县人,生逢康、乾两代,在山东临淄、汶上、思县、馆陶等多个县任县令。为官任职期间,他深知“仓[lǐn]实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处便发动百姓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垦地,且亲自参与其中有。在他带动下,大片大片的荒山、滩涂之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温饱问题,还为朝庭储备了大量的官粮。据清政府史料所载,他为官三十多年间,共计开垦荒地24000多公顷,同时兴修水渠无数。因其廉洁能干,多次得到提升,在山东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职,后来又到云南省任职。七十岁时,李希贤告老还乡,清政府对他好评有加。

正文

李希贤(生卒年不详),字季廉。清代四川长寿人。
拔贡出身。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春,由湖南桃源同知升任沂州府知府。刚上任,见[hóng]学“门阘倾[],栋宇摧颓”,就倡导维修,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主持修[],次年竣工,府学焕然一新。1754年又捐资倡导创建沂州府考院,考院建成,府人称便。1753年和1758年,兰山郯城等地连遭水灾,田亩荒芜。他查勘荒歉,“尽日行泥淖中”,亲临监视发放救灾物品,百姓多所全活。大灾之后,他动员扶持灾民垦荒种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在《垦荒行》诗中记述了动员的情景。为治理水患,1758年他奉命组织人力疏浚芙蓉河、燕子河、陷泥河等,他亲自考察河道,在积水的低洼地带修筑堤防。他上任之初,“取州邑之志而观之,或繁而未提其要,或简而未悉其详”,感到难以为用。便于1754年秋调集人员,亲自主持[zuǎn]修《沂州府志》,历时3年脱稿,1760年刊行。全志凡36卷,约40万字,填补了沂州无府志的空白。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召见李希贤询问情况,对他予以褒奖和赏赐。1763年,李希贤升任云南迤西道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