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

美国民谣、摇滚艺术家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3]美国创作歌手兼词曲作家、艺术家、作家、演员、画家[14][15][16][17]美国艺术文学院[a]荣誉成员,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领军词曲创作家之一”。[18][19][20][21]
鲍勃·迪伦的祖父母是东欧犹太移民,1905年为躲避俄罗斯帝国对犹太人的屠杀搬迁至美国的德卢斯城。[13]高中时期,鲍勃·迪伦组建了乐队,开始正式的演出与比赛。[22]1959年9月,鲍勃迪伦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鲍勃·迪伦在演唱过程中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11]1961年鲍勃·迪伦辍学后来到纽约,他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订了合约开始演艺生涯。[23][11][24][25]1962年,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鲍勃·迪伦》(Bob Dylan)。[23][1][26]次年他发布的第二张专辑《随心所欲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Bob Dylan)使他声名鹊起。[27][28][26]同年8月28日,歌手琼•贝兹(Joan Baez)与鲍勃·迪伦在马丁·路德·金演讲运动中中同台演唱,鲍勃·迪伦因此成为人们心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29]随后鲍勃·迪伦逐渐转变风格发行了第三张专辑《时代正在改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30][31]之后鲍勃·迪伦发布的专辑《席卷而归》(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等让他的音乐事业登上高峰。[10][32][26][33]1967年,鲍勃·迪伦发布了车祸后的新专辑《约翰·维斯立·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歌曲中带有一种《圣经》的韵味,被人称为跨时代的唱片。[34][26]1973年鲍勃·迪伦决定参演山姆·佩金帕的电影《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并为电影提供歌曲和背景音乐。[35][36]尽管电影票房不佳,但音乐《敲响天堂之门》成为迪伦翻唱次数最多的歌曲之一。[16][17]随后鲍勃·迪伦坚持创作,1976年鲍勃·迪伦发行的专辑《欲望》是他销量最高的专辑。[37]1979年,鲍勃·迪伦宣布自己是“再生基督徒”,他的作品中呈现浓厚的宗教色彩,借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后期发行的《慢车开来》(Slow Train Coming)《得救》(Saved)《爱的爆发》(Shot of Love)三部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38][39][40][41]2000年鲍勃·迪伦赢得极地音乐奖,2001年他的歌曲《事情已经改变》赢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42][43]2006年鲍勃·迪伦发行专辑《摩登时代》,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44]鲍勃·迪伦曾获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奥斯卡金像奖及1尊金球奖,并被引入摇滚名人堂等。[45]2012年起鲍勃·迪伦相继获得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和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3][46]2016年,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得该殊荣的音乐人,也成为自1993年托尼·莫里森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6][47]
鲍勃·迪伦的作品充满反战情绪,题材丰富,涵盖基督教圣歌、犹太民谣、喧闹的摇滚乐以及深情感人的情歌等各种风格。[41][48]他善用隐喻、丰富的意象和各类典故来表达想法,传递感情,丰富歌词的意境,使歌词具有更丰富的诗性美。[49][50]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评价鲍勃·迪伦的影响比任何其他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都要大。他从未以取悦他人为目标,他扰乱和平,让权贵们感到不安。[51]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