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特马克效应

芬兰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
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由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类婚姻史)中提出,是对未来后代生存能力的担忧的首要表现。[1]
根据这一效应,从小一起长大的人不会发现彼此具有性吸引力。这种现象避免了通过近亲繁殖破坏后代基因资源的风险。在有血缘关系者之间,存在亲缘监测机制的现象避免近亲相恋。对于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果他们从小生活在一起,通常不太可能在成年后产生性吸引。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六年,成长环境成为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段时间内,如果两人生活在一起,性吸引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韦斯特马克效应还在可能促进儿童基因多样性和疾病免疫力的行为中得到体现。在女性生育期间,她们会被男性身上的气味(排除其他因素后)所吸引,这导致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免疫系统不同、互补的男性。男性和女性都会感到对于自己群体中的陌生人和新来者更感兴趣,也就是说,更高的基因多样性的潜在来源对他们更有吸引力。[2]

概述

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指出两个早年共同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不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由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vard Westermarck)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类婚姻史)中提出。韦斯特马克效应在许多地区和文化背景中都能观察到,包括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文化和中国的童养媳习俗,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这个现象被认为是人类进化中为避免近亲性交发展而来的。
韦斯特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