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囊

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
胚囊,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大孢子发育而来,位于*胚珠的珠心内,为具有卵细胞、助细胞(近珠孔处的两个细胞)、极核(胚囊中部的两个游离核)和反足细胞(近合点处的若干细胞)的结构。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1]
在胚囊发育过程中,融合成中央细胞的胚囊称为七核胚囊。两个极核不融合为中央细胞的称八核胚囊。八核胚囊(或七核胚囊)就是成熟的胚囊[2]

胚囊介绍

胚囊(embryo sac)
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胚囊细胞分裂形成,具有多种类型。在裸子植物于胚乳动期从近珠孔的细胞分化为颈卵器。因此胚囊是由胚乳和颈卵器构成的单倍的配子体。或包藏于被子植物胚珠中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雌配子体,为大孢子有丝分裂的产物。一般为"七胞八核"(即7个细胞,8个细胞核)的结构,包括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一个中央大细胞(中央大细胞内含有两个极核)和3个反足细胞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正常型是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有三个退化,剩下的含有一个核的胚囊细胞,核分裂三次,成为八个核,三个集中到近珠孔端,形成卵器,三个集中到近合点端,形成反足细胞,二个核移至胚囊中央形成极核。但是还有更复杂的形式,例如贝母型(Fritillaria-type)胚囊细胞为四核,其中近合点的三核分裂时与纺锤丝平行愈合成为3n的二核(将此称为Bambaccioni现象),不久同时分裂成为3n的四核,其中三个成为反足细胞,剩余的一个与近卵器的核(n)合成4n的中央核等各种形式,受精后,卵细胞成为二倍的而参与胚的形成。助细胞一般寿命短,在花粉管进入胚囊前后即行消失。反足细胞寿命也短,但其中也有在数量、大小上均增加而显有原叶体迹象的[龙胆科(Gentianaceae)、箬竹属(Sasa)等的几种]。此外,也有从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发育成胚的(多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