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鱼螈

鱼螈科鱼螈属下的一种动物
版纳鱼螈(学名Ichthyophis bannanicus[2],又名芋苗蛇[4]两头蛇[5],隶属鱼螈科鱼螈属[8]。版纳鱼螈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少数地区[13],除中国外,也分布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12],属于穴居或水陆两栖的动物[19],生活于海拔100-900米植物茂密的热带亚热带的潮湿地区[20]
版纳鱼螈体呈蠕虫状,状似蚯蚓,雄螈头体长309-317毫米;雌螈头体长345-411毫米[9][10],无四肢,背腹略扁平,尾短,略呈圆锥状[9][11]。版纳鱼螈主要以蚯蚓等小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14]。3-11月为版纳鱼螈的活动期[16],它们白天伏于洞内,夜间外出觅食[15],当气温到达15℃以下就会进入冬眠[10],人工饲养的版纳鱼螈在室温持续低于18℃时就会进入冬眠,冬眠期如果持续日平均室温超过18℃时,会苏醒并进食[21]。每年的4-5月为版纳鱼螈的繁殖季节[15],雌体一次可产卵数30-62粒左右[20]
截至到2017年,尚没有对版纳鱼螈的分布区开展过系统的野外种群数量调查[16][13],在IUCN记录中尽管由于栖息地等受到持续破坏,其种群数量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速度未达到易危群体阈值[1]。而在中国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加快、山洪暴发等原因都会致使版纳鱼螈的野外栖息地不断减少、日益片段化[16],在2020年,版纳鱼螈被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属近危NT[7]。2021年,版纳鱼螈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6]。截止到2023年,在中国该物种在许多保护区都有发现,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版纳鱼螈提供了适度的保护,相关贸易被限制[1][15]

发现命名

版纳鱼螈是截止到2023年蚓螈目在中国分布的唯一物种[22]。1922年德国学者麦尔(Mell,R.)曾首次报导了中国广东罗浮山有鱼螈分布,但由于其记载不详,又无标本可资考证,因此对其记载一直有着疑论。直至1976年中国学者杨大同等报导在云南西双版纳的[měng]腊县采到一条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雌性成体才证实了中国确有鱼螈分布。1983年温业棠进一步报导了在广西十万大山等地采到了双带鱼螈的成体和幼体多尾。1984年杨大同根据在西双版纳采到的另一尾鱼螈,认定该标本和他1976年报导的“双带鱼螈”是同一种,并指出这两尾标本不是双带鱼螈,因为他发现其颈沟、领褶等特征明显不同于双带鱼螈,于是在1984年将之确立为独立种,定名为新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 Yang 1984),俗名芋苗蛇或两头蛇[5][13]。2023年,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记载版纳鱼螈学名为:chthyophis bannanicu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