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海涅

19世纪德国抒情诗人、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进步诗人、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被誉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7][1][2]
海涅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熏陶,并于1817年开始发表诗歌,1819年海涅入学波恩大学,并经历多次转学,最终在改信基督教后于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3][2]海涅在1827-1829年期间多次出门旅行,并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一系列作品,同时在慕尼黑谋求教职但最终失败,1831年,由于被通缉,海涅流亡至法国巴黎,1843年12月,海涅结识马克思夫妇,并应邀在马克思和卢格合编的《德法年鉴》和《前进报》上发表《西里西亚织工》等政治讽刺诗。[6][4]1848年,由于曾经接受七月王朝政府津贴,海涅被指责,5月,海涅最后一次走出家门,不久,他患脊髓炎而下肢瘫痪,并开始了“床褥墓穴”生活,但其仍然坚持创作,1853年,海涅完成《罗曼采罗》,海涅于1856年2月17日去世,并被安葬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8][4]
海涅的创作主题主要以爱情的欢乐与痛苦、矛盾的爱国之情、美丽永恒的大自然、对死亡的描绘和宗教主题为主。他的创作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前期以浪漫主义民歌为主;中期以浪漫主义批判者为主;后期以讽刺与抒情为主,其在文学、政治和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的影响,其作品对后来的许多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且欧洲许多音乐家如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都为海涅的诗谱过曲。为了纪念海涅,人们保留了其故居,并为其设置了纪念馆和海涅奖。[9][10][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