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鳍丫髻鲛

双髻鲨科双髻鲨属动物
八鳍丫髻鲛(学名:Sphyrna mokarran),又名无沟双髻鲨,是双髻鲨科双髻鲨属的一种鲨鱼,广泛分布于世界温、热带水域,包括中国台湾北部及东部海域。体延长,侧扁而粗壮,头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宽的锤状突出。眼小,圆形,瞬膜发达。口裂大,弧形,上下颌齿同型,侧扁三角形,齿头倾斜,边缘具锯齿,不具小齿尖。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略倾斜,镰刀形,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体背棕色,腹部白色,背鳍上部具黑缘。八鳍丫髻鲛为栖息于沿岸至外洋性之中的表层鱼类,亦常出现于大陆棚或岛棚的水域,偶也见于内湾或[]湖区。具有洄游习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具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危险。胎生,一胎可产下6-42尾幼鲨。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热带海区。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北部海域、南海。由于过度捕捞,全球范围内八鳍丫髻鲛的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物种。

形态特征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45-60厘米。成年最长达550-610厘米,但多数成鱼不超过366厘米。平均体重为230千克。最大重达450千克。体延长,很侧扁且壮大。头的后部侧扁圆凸,前部平扁,两侧扩展,形成[chuí]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几消失。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几平直,长宽约相等,后缘与头侧纵轴几成直角。吻短而宽,前缘稍呈弧形,正中浅凹,里侧凹度不明显,外侧在鼻孔处浅凹。吻软骨端部中央具一显著圆孔。
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的侧端前部,距鼻孔的距离比眼径为小。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消失,只留痕迹;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口弧形,口宽等于或稍小于口前吻长,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上下唇褶都几消失。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具细锯齿;里缘在前部齿浅凹,后部齿圆凸,后缘深凹;2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17齿,正中齿与第一齿细小直立,边缘光滑。下颌齿与上颌齿相似而较狭小,齿数亦相同。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颇宽大,前4个约同大,第四与第五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较小,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较倾斜,起点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稍延长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较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尾鳍宽长,几等于全长的1/3,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突出,后缘深凹。臀鳍约与第二背鳍同大,距尾基与距腹鳍基底约相等,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稍大,距第一背鳍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外角显著尖突,后缘深凹,里角钝尖,稍延长突出。胸鳍颇大,后缘凹入,外角尖突,里角钝圆微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