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形成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服装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它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1]
旗袍原本是清朝女子所穿的传统服饰,其服饰特点是衣袖宽大,卡腰较小,下摆肥大,长及脚[huái]。这种传统旗袍多为元宝领开襟,都有滚边和盘扣来进行装饰,袖口以及下摆均有刺绣,工艺繁琐,精美细致。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开始接受人体自然的曲线美,因此旗袍的形制也发生改变。新式旗袍受欧美短裙风的影响,下摆开始上升,长度缩短至膝盖处,设计得轻盈利落、紧身随体。[2]
1940年代,旗袍趋向以简洁、实用为主要特色。1950年代之后,旗袍渐渐从中国内地女性生活中淡出,成为一些文艺工作者和国家领导人夫人出访时的礼服。在香港、台湾地区和侨居各国的华人中,旗袍持续存在。[3]

发展历史

起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