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

中国古代球类运动项目
捶丸(Chuiwan Ball)[1],又称步打、步击[2],“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是中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3]
捶丸的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与现代的高尔夫运动相似,因此捶丸也被称为“古代高尔夫”[3]。在古代,从皇帝、官员到普通民众,捶丸游戏均备受青睐[4]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宁志老人写的《丸经》是较为成熟的关于捶丸技术的著作。追述了捶丸的发展历史,对捶丸活动的场地、器具、竞赛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击法和战术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4]

概述

在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球戏之一。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付样的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全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当时,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活动。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的舅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这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在陈万里《陶枕》中著录有一儿童捶丸图陶枕,图中小孩持一小杖在击丸,形象生动,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