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

中国古代的民间乐器和玩具
拨浪鼓,古称[táo](táo)、鼗鼓[táo](táo)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玩具。其结构包括小鼓、鼓耳和鼓柄,转动鼓柄可使鼓耳甩动并击鼓发声。鼓身材料多样,包括木制、竹制、泥制和硬纸等,而鼓面则常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具代表性。[1]
拨浪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它作为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振奋士气和发送命令。至宋代,拨浪鼓的应用范围扩大,涉及礼乐、商业和儿童玩具等领域。它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还广泛存在于藏、纳西等民族地区,各地对其称呼也有所不同。[2]
拨浪鼓的造型多样,单面鼓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有将多面鼓串在一起的串鼓。[2]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拨浪鼓被选为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礼品。[1]2014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李克强义乌获赠拨浪鼓。[3]

起源

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