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锣镲

流传于陕西西乡县的传统舞蹈
这种舞蹈名为打锣镲,但并不舞锣和镲,而是舞者双手挥舞两个竹扎纸糊的彩圈(名锣镲圈)。这种舞蹈的形成,与当地群众崇拜“哪咤天尊”的信仰有关。打锣镲在春节耍灯队伍中是开场节目,其他节目均在其后表演。出场的顺序是:领头是盏大号灯(形象是只大猴子),接着是十二属相灯,之后是锣鼓队,紧接着便是打锣镲,再次为竹马灯,男、女演员、首灯、排灯舞,火狮子,扫尾的是另一组锣鼓队。

简介

“打锣镲”仅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原是寺庙举办神会时,为娱神而跳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后来演变成春节灯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这种舞蹈形式名为打锣镲,但并不舞锣和镲,而是舞者双手挥舞着两个竹扎纸糊的彩圈(名“锣镲圈”)作舞。这种形式的形成,可能和当地群众崇敬“哪吒天尊”的信仰有关。
贯溪村位于白龙塘牧马河南岸,距何家湾、红岩坝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远。这里在旧社会时,山荒水患,兵灾匪扰,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丰收,修庙祭祀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愿望和习俗。据当地安灵寺内的石碑记载,清光绪时还举行过大型的“演戏酬谢神灵,报答神恩”的活动。庙内迄今还残存着“三顾茅庐”和“哪吒闹海”的壁画。而打锣镲就是演戏酬神闹社火或耍灯时表演的一种双人舞蹈。据艺人介绍,其表演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驱鬼镇邪和求神赐福,二是为表演打开场地。究竟求的什么神?根据舞蹈道具彩圈与哪吒使用的乾坤圈相似,加之安灵寺“哪吒闹海”的壁画,反映了当地群众对哪吒天尊的崇拜。据老艺人刘代儒介绍,他在孩童时就听爷爷刘寅说过“哪吒太子武艺高强,脚蹬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锣镲便是当地人借助哪吒的神威来镇鬼降妖的,根据打锣镲表演的实际了解,确有祈求哪吒驱鬼镇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