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
1817年英国医师詹姆士·帕金森[4]首先将它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5]这种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多因素交互作用有关。[1]可通过药物(如抗胆碱能药、金刚[wán]胺、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6])、手术[主要为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6]]、康复与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措施对其进行治疗。[7]
中国及西方国家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00/10万。[6]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防止脑动脉硬化是预防帕金森病的根本措施。[8]为了提高医学界、公众、患者和家属对帕金森疾的认知和关注度,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于1997年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9]2018年5月11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帕金森病收录其中。[10]2022年,帕金森病相关脑细胞最终敲定。[11]

命名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进行描述,[5] 但直到1817年才由英国医师詹姆士·帕金森[4]首先将它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5],该病最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抖动)、运动迟缓(少动)。1814年马休·豪医师将此病命名为 "震颤麻痹"。此后,法国神经病学家夏科等又补充了身体强直、姿势不稳等体征。[4] 后来,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虽然有震颤,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症状,但是四肢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为了纪念最早报道该病的英国医生,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