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

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
大运河(Grand Canal),是纵贯中国南北和中东部平原的巨型内陆水道系统,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8个省和直辖市。北起首都北京,南至浙省。[1]
大运河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持续建造,到公元7世纪(隋朝)首次成为帝国统一的水路交通系统。这之后进行的一系列巨大工程,创造了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大运河历经多个朝代修建和维护,是帝国内陆交通体系的主干道。长期以来在漕运体系的管理下,大运河是帝王运输粮食及战略性原材料物资、征收赋税和控制交通的专用通道。大运河体系供应了百姓生存所需的粮食物资,实现了对领土的统一管辖和军队的运输。13世纪(元朝)大运河发展达到顶峰,形成了包含2000多千米人工河道的统一内陆航运网络,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中国境内五大最重要的江河流域连接了起来。大运河一直是重要的内陆交通运输方式,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2014年,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2]遗产区面积20819.11公顷,缓冲区面积55629公顷。[1]

修建背景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