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

棘臀鱼科黑鲈属鱼类
大口黑鲈(拉丁学名:Micropterus salmoides),别名加州鲈鱼、黑鲈,是一种世界性的黑鲈属游钓鱼类。[1][2]其平均体长为30~40厘米,平均体重0.45~1.36千克雌性雄性稍大。[3]体呈纺锤形,头大,眼大;背部呈黑绿色,体侧青绿色,腹部灰白色。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带状黑斑,[1][4]会随成长逐渐消失。[5]体被细小栉鳞[1][4]侧线完全。吻长,口上位,口裂斜且较大,超过眼后缘。颌可以伸缩,颌骨、犁骨、腭骨有完整的梳状齿,多且细小,大小一致。[1][4]
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及湖泊中,[3]北至加拿大魁北克省,南至墨西哥北部,东到大西洋海岸,西至德克萨斯州北达科他州[3]被多个国家引种养殖。[1]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1983年,深圳惠阳佛山等地也相继引进,后又被引种到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地。[1]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喜欢清澈缓流水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1][4]
大口黑鲈有一定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1][3]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易捕捉、适应性强、生长快,受到水产养殖者以及消费者的欢迎。[1]还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垂钓鱼种。[6]大口黑鲈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较高级的掠食者,可自上而下控制食物网[3]

分类研究

法国鱼类学家拉塞佩德(Lacépède)于1802年首次描述了大口黑鲈,并将其定名为“Labrus salmoides”。1876年,加拿大鱼类学家纳尔逊(Nelson)将大口黑鲈命名为“Micropterus nigricans”。1878年,美国学者乔丹(Jordan)描述其为“Micropterus pallidus”。最终在1884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福布斯(Forbes)将其定名为“Micropterus salmoides”,这也成为公认的有效的学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