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

楚汉两军进行的战略决战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202年间[a]楚汉两军在垓下发生的一场战争,最终以汉军获胜为结果收尾。[1][2]
秦末农民起义后,随着秦朝的灭亡,项羽刘邦开始角逐天下共主之位,楚汉战争就此爆发,楚汉两方历经彭城战役、京索之战、成皋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和议。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的意见,对楚军进行追击,通过固陵之战陈下之战,于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成功将十万楚军围困至垓下(今安徽固镇县东北沱河南岸)。韩信乘势进攻,大败楚军于垓下。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人少粮尽,军心涣散,纷纷逃亡。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仅剩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去。汉军全歼垓下楚军,获得全胜,楚汉战争结束。[1][2]
学者陈怀荃认为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3]

战争背景

楚汉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