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俄语:Колхоз),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于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化(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的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与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苏联的集体化

对于把食物当成意识形态的工具来运用,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fStalin)绝非生手。当他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当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而且,它打算增加这类出口产品的数量,借以筹措资金,向外国购买工业机械。本来由个别农民及其家人经营的小型农场,将被压缩在一起,形成由国家拥有的“集体”农场。斯大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农耕置于国家掌控之下,将可提高产量。
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种做法将产生额外的谷粮以供外销,赚取更多强势货币,以资助工业化的计划。斯大林设定目标:5年之内,要让钢的产量加倍,铁的产量增加为3倍。其计划若是成功——在一起工作的农民生产出更多食物,苏联则快速工业化——便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