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射线

波长小于0.01nm的电磁波
γ射线(英文名:Gamma Ray),又称γ粒子流,是波长小于0.01nm的电磁波,频率超过3×1020Hz,能量极高,[9][2]一般由能态较高的原子核向较低能态跃迁时(γ衰变)时产生。γ光子是中性的,静止质量为0。[10]γ射线可由[yóu][]、镭、[ā]等放射性金属发出,穿透力强,不会在磁场电场中发生偏转,照射到物质时可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得物质电离[11][12]γ射线首先由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德(Paul Ulrich Villard)发现,也是继α、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8]γ射线可用于军工的武器制造,[3]也可用于医疗上的肿瘤治疗,[4]工业中,用于工件探伤与自动控制,[5][13]农业中,用于辐射育种与病虫害防治[6]γ射线照射可对人体产生损伤,损伤较轻时会恶心、乏力、呕吐,损伤严重时会头昏、呕吐、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死亡。[14][15]

研究历程

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德在观察放射性物质镭的辐射时,在记录辐射轨迹的照片上发现了一种新的轨迹。这个轨迹与当时已知的α射线、β射线轨迹不同,它出现在预料之外的方向上,即便用0.2mm的铅箔阻挡也仍旧也会出现在照片上,β射线会被铅箔偏折到预定的角度上,而α射线会被铅箔阻挡,这必然是一种新的辐射。1902年11月初,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对镭的辐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验证了镭的辐射中除了α射线、β射线外还存在第三种射线,这种射线在磁场中不会偏折,具有极强的贯穿力,卢瑟福用希腊字母γ来命名,称这种射线为γ射线。[8]11年后,卢瑟福和爱德华·安德拉德(Edward Andrade)通过晶体衍射实验,证明了伽马射线是波长极短的一种电磁辐射[16]1928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 Compton)发现伽马射线在物质中的散射现象,这个发现给伽马射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通过研究伽马射线在散射之后的动量和位置分布,来进一步了解伽马射线的性质)。[17][18]
直至1967年,美国军方用于监测核爆炸人造卫星薇拉(Vela)意外地发现来自宇宙空间的γ射线突然增强的事件。6年后,在天文期刊上公布,称之为γ射线暴γ射线暴并不罕见,自1967年后,人类已经观测到超过千次的γ射线暴[7]
2011年9月,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用超短激光脉冲与电离气体发生反应,制造出了地球上最明亮的γ射线,比太阳亮1万亿倍,它甚至可以穿透20厘米厚度的铅板,要用1.5米厚的混凝土墙才能彻底屏蔽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