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

晋唐时期绢本
《伏羲女娲图》(公元618~907年)创作于晋唐时期,主角是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1]《伏羲女娲图》是用绢本设色而成的,纵长225.5厘米,上横107厘米,下横75厘米,又名“人首蛇身图”。[2]1965年,《伏羲女娲图》于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3]
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是造人之神,华夏孕育之母。神话传说中他们二人通婚,繁衍了人类。画中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侧面相觑,腰间的短裙下,蛇尾状的下身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代表了阴阳相对、生生不息。[1]

作品介绍

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以红彩勾勒或涂绘衣服,衣袖飞扬,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代表天地方圆,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为同类绢画中交合最长的一幅,尾部粗长内勾,蛇尾以红、黑线勾边点线,内涂白彩。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象征整个天体宇宙中不断运行。
《伏羲女娲图》右边斗勺七颗星,为北斗七星,左下三角三颗星为南极座,而头上和尾巴处都有一颗围绕着十颗星的天体,古代数九为极,十是指全、完美的意思,而此处十颗星都连在一起,意为众星环绕,所以由北斗七星、南极座、众星环绕可知,其上并非太阳,为北极星,其下并非月亮,为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