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

前后两腿呈交叉状的椅子
交椅是由古时的胡床演变而来的,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而得名,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处安轴,可自由折合。[1]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后来胡床经过发展演变,在唐代产生了交椅。交椅在五代时逐渐发展起来,而大量出现在宋代。[2]
宋代时交椅有多种,如金交椅、银交椅等,此时的交椅主要作为户外或厅堂中的临时陈设;明清时代的交椅,上承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类型,即直背交椅和圆背交椅。[2]直背交椅即靠背为垂直式,圆背交椅即靠背或是靠背与扶手部分与圈椅相似,呈弧形。[3]此时的交椅多设在中堂显著位置,有凌驾四座之势。[2]

历史渊源

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显然,床是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