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
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由采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制造,是实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包括运算器、控制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内部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及状态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模块。[1]CPU运作原理分为:提取、解码、执行、访存和写回五个阶段。[2]
整个CPU 的技术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1至90年代初:CPU主要向计算性能提升方向发展,晶体管数量由千级提升至百万级;90年代初至2000年初:CPU 向个人应用及多媒体方面发展;2000年代初至2010年:出现64位处理器产品,CPU产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包括服务器、桌面、移动端等,同时工艺制程得以提升;2010年起,多核技术出现,集成化更高。中国的CPU起步于20世纪50至70年代,至2022年,中国国产CPU在桌面、移动、高性能计算、及嵌入式领域均实现较快发展,在不断缩小与国际CPU的技术差距。[1]
CPU由硅芯片(CPU核心)、填充物、陶瓷电路基板、分立元件和针脚等构成。[3]CPU内核又称核心,由极纯的单晶硅构成。为了便于CPU的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制造商对CPU的核心以各种代号命名,这些代号就是CPU核心类型,不同的CPU具有不同的核心类型。每一款核心类型对应相应的制造工艺(如90nm、65nm、45nm、32nm、22nm、14nm等),CPU的核心类型代表了相应CPU的性能和功能。[3]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字长(即一次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主频(单位为Hz(赫兹)。通常主频越高,CPU的运算速度越快)、多核心技术、前端总线频率以及高速缓存Cache)。[4]
CPU的主要功能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进行指令解码,将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连接到各种能够进行所需运算的CPU模块部件,发送控制命令,从而完成指令的执行。CPU可以按照指令集、应用领域进行分类。CPU按照指令集可分为CISC(复杂指令集)和RISC(精简指令集)两大类,CISC型CPU主要是x86架构,RISC型CPU主要包括ARMRISC-VMIPSPOWER架构等。[1]根据应用领域,可以分为:通用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or Unit)、微控制器(MCU, Micro ControllerUnit)和专用处理器。在信息化系统中使用的CPU主要是微处理器。[1]
截至2022年,全球X86CPU市场的份额仍以IntelAMD为主,其中Intel在X86CPU市场中占霸主地位,而AMD由于产能等原因的影响,其份额逐步小幅度提升。[1]生产工艺方面,3nm将是主流。[1]中国国内CPU市场份额初步显露,中国飞腾龙芯兆芯华为等企业的产品生态逐步完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