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堂是洪门组织在美洲的统称,于1876年在美国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2]是中国致公党的前身。[6]致公堂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7]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7]1880年前后,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了名称不一的洪门组织。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较雄厚的洪门组织。[8]为了发动洪门人士参加革命并把洪门组织改造成为革命力量,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同年5月,孙中山对洪门致公堂进行改革整顿,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新章共计80条,统一了组织名称,一律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立致公堂总堂;规定了致公堂的宗旨。1911年5月,同盟会与致公堂联合。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会议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改堂为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7]中国致公党后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50、60年代后,在中国境外的洪门致公堂由华侨团体演变为华人社团。[3] 孙中山加入了海外洪门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和整顿,使海外洪门组织更加关注和支持国内的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强大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组织和华侨不仅在经济上给中国革命以巨大的支援,许多洪门成员还不远万里回到国内,不惜流血牺牲,亲身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为结束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的统治,创建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7]抗日战争时期,致公堂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3] 历史沿革
在美洲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