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

常见双糖的一种
麦芽糖(英语:Maltose),又称麦芽饴、饴糖[2]、4-O-α-D-吡喃葡萄糖[3]分子式C12H22O11,[4]是一种还原性的二糖,由一分子α-D-吡喃葡萄糖C1上的苷羟基与另一分子D-吡喃葡萄糖C4上的醇羟基脱水,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的糖苷[7]麦芽糖是白色针状结晶,粗制品呈稠厚糖浆状,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有甜味。[5]麦芽糖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人体食用后无需胰岛素即可进入细胞内,[8]并在小肠内消化分解成单糖,而后被吸收,同时麦芽糖也具有为人体提供能量等作用。[9]
麦芽糖根据性状可以分为麦芽糖浆和结晶芽糖。根据麦芽糖的含量不同,麦芽糖浆(广义)有饴糖浆、麦芽糖浆(狭义,即普麦芽糖浆)、高麦芽糖浆和超高麦芽糖浆四种。[10]麦芽糖在植物中含量很少,[11]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尤其是麦芽中,麦芽糖也因此而得名,麦芽中含有淀粉酶,它可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在人体中,麦芽糖是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12]工业上主要采用酶法生产麦芽糖。[10]
麦芽糖应用广泛,在食品领域,麦芽糖浆不仅是甜味剂,而且是添加剂、保鲜剂、保湿剂,广泛的添加在固体食品、液体食品、冷冻食品、胶体食品等中;在医药领域,高纯结晶麦芽糖可配制成麦芽糖注射液,用于糖尿病人;在生物工程领域,超高麦芽糖浆能稳定蛋白酶活性,延长β-半乳糖苷酶的保存期,提高春日霉素的得率,也是提高白喉疫苗活性的必需物质(无替代品);此外,麦芽糖还可作烟草、牙膏(粉)等的湿润调节剂。[10]世卫组织的一份指南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被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和双糖等)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约25克(6茶匙)会有更多健康益处。[13]

相关历史

中国麦芽糖制作历史悠久。《诗经·大雅·绵》:“周原抚,堇茶如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生长的堇菜苦菜都甜如麦芽糖。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麦芽糖。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对麦芽糖的制作方法作了详尽叙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