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

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
青团( 英文名:Qingtuan、Green rice balls [1])又称清明团子[2]、艾团、清明果,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3]青团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 主要采用青艾(有的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2]
青团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路过寒食店所著诗篇里有提及。寒食节源于春秋“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为了纪念介子推死难日在这天禁止生火,吃冷饭,由此而来寒食节,青团作为寒食之一被流传了下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故也有了清明吃青团的习俗。青团的制作方法在清代的《随园食单》中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色如碧玉。”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制作青团原料中的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5]
青团在各地叫法和吃法也不同,比如说上海宁波一带叫青团,杭州一带叫清明团子,里面的馅除了豆沙馅,也有咸口的,里面包着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其在贵州青团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区,青团就叫艾粄[bǎn]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种糯米、粘米糕点的统称。青团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号,南方地区仅就青团一样,就有好些个“变种”,还有一种与青团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于南方客家人中,同样是以艾叶为基本原料制成面团,压成一块厚厚的圆形饼放在叶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一般大小的饺子形状,这种类型的青团当地人称之为艾粿或艾粑[3]

名称

“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江南人家每逢清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青团英文名可以用拼音“qingtuan”来表示,也可称作“green rice balls”,并加以英文解释,“delicacies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mixed with pounded mugwort”(用糯米和捣碎的艾草混合制成的小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