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

一种多羟基化合物
维生素C(Vitamin C),别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1]分子式为C6H8O6,[2]是含有6个碳原子多羟基化合物[4],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一种水溶性维生素[5]。纯品维生素C外观[6]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其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苯、油脂、石油醚[3]。维生素C具有酸性、还原性、旋光性以及糖类的性质[3],在人体中具有羟化、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以及解毒的作用。[7]工业上主要通过生物合成(发酵)法来制备维生素C[8],维生素C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和食品领域。[9][10]

发现历史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坏血病[11]发现与征服坏血病的斗争是营养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篇章。[12]
20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军队远征非洲,士兵因吃不到蔬菜水果成批病倒,生病的士兵脸色由苍白变为暗黑,牙缝出血,关节肿胀疼痛,这种症状后来被人称医药之父的希腊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160-377年)叫做坏血病综合征。[12]1492年著名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航行发现美洲,带来了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海外贸易高潮,远洋航行的船员经常罹患坏血病[13],历史学家保守估计在大航海时代有超过200万名船员死于坏血病[14]1743年,有科学家发现橘子和柠檬汁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疗坏血病[15]1907年两位挪威化学家霍尔斯特(A.Holst,1860-1931)和普洛奇(T.Frolich)通过实验证明通过单一谷物饲养的豚鼠会患上坏血病,并且能够通过投喂柠檬柑橘等进行治愈,二人认为柠檬等食物中存在和之前发现的维生素一样的人体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他们将其命名为“维生素C”。[16]
1928年,在英国进行科学研究的匈牙利科学家阿尔伯特·圣捷尔吉(Albert Szen-Györgyi ,1893-1983)从柑橘类水果以及牛肾上腺中提取出了少量的这种物质,而后在美国工作期间他又提取出了25 g结晶,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己糖醛酸[17],但他并不确定这种物质与维生素的关系,于是圣捷尔吉访问英国科学家霍沃斯(Walter Normann Haworth)请他研究这种物质的结构。1932年美国化学家金(C.CKing,1896-1988)等人证明了从柠檬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的物质和己糖醛酸是同一种物质,于是他们将其命名为更有特色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后来经过对不同来源试样的研究,证明了抗坏血酸与维生素C是同一种物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