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汉朝第七位皇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a]—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汉景帝刘启与王太后(王娡)之子,汉昭帝刘弗陵之父,汉朝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1][2][3][4]
汉景帝前元[b]元年(公元前156年)[a],刘彻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二十五日,刘彻被册立为太子,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刘彻继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建元[5]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彻开始施行建元新政,[6]次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7]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刘彻出兵援助东瓯国,[8]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得以掌握大权。[9]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刘彻批准实施马邑之谋的计划。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刘彻派兵与匈奴会战,取得龙城大捷;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彻派兵收复河套地区,并在同年颁布推恩令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息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次年派霍去病西出陇西主动攻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起漠北之战,重创匈奴。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等人被杀,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两年后,刘彻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10]刘彻喜好文学,作品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1][2]
刘彻在位期间,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设附益法,限制诸侯势力;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并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郡国的监视;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秀才、贤良方正,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之士为侍从,并提拔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形成了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根据郑当时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等。刘彻奉行尊儒政策,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郡国设立学官。[1][2]刘彻还改变汉朝立国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改为主动出击的政策,刘彻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主动进攻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解除匈奴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上,刘彻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又派兵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但是刘彻晚年轻信小人,发生了“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1][2]
对于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基本以正面为主,西汉史学家司马评价刘彻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汉朝隆盛在这一时期;[11]北宋宰相司马光则评价刘彻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其过失不亚于秦亡的过失。[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