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4]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3]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2][8]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开元时去考进士落榜后漫游各地;天宝六年再赴京应试,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2][3]安史之乱爆发,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收复长安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9]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大历三年(768)出蜀,大历五年病故湘江舟中,享年59岁[a][2][3]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b],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3]代表诗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13]三别》《三吏[7]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14]等。他的诗作“沉郁顿挫”,[15]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2][3]他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16][17]李白并称“大李杜”[18]“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19]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18]他诗中哲理,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20]他的五七古长篇,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他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18]白居易[21]李商隐[22]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10][22]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