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桃符

中国民间风俗
挂桃符,中国古代民间风俗。原来是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后来演变为春联、门神。[1]
挂桃符的风俗起源于汉代,据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应劭风俗通义》和蔡邕独断》等书记载,在东汉时的过年习俗中,民众在自家门上画神茶、郁垒二神像以及立桃人、挂苇索等,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俗[1]。但是每年春节前都要以新桃人换去旧桃人,毕竟有些麻烦,后来创造了桃符以取代桃人。到了唐代,桃符演变出门神。而到了宋代,桃符演变为现在所熟知的春联。[2]
在古代挂桃符有驱鬼辟邪、除旧迎新的祈福含义[1]。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桃符也被演变出的门神和春联取代了,现代人每逢春节前夕都会在自家贴上新的春联和门神,虽然贴的已经不是原本的桃符,但祈求福运这些传统没有改变,此外还增加了装饰门户、 增加喜庆气氛的内涵。[2]2008年,楹联(春联)收录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023年12月,顾宗伟以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入选山东省泰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

词源

东汉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义》和蔡邕独断》中记载:“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东汉时称为桃人。南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岁旦更之。”挂桃符一词出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