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

南宋抗金名将、名相
张浚(1097年-1164年8月28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学者,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1][2]
张浚四岁而孤,由母计氏抚养成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第,后任枢密院编修官、御营使司参赞军事等职。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南侵,张浚抗御于吴门。张浚平定苗刘之乱有功,高宗复位后,被任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虽然富平大战失利,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出任右宰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却敌有功。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主和,张浚被贬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后又[zhé]连州(今广东连县),后再移居永州、潭州(今湖南长沙),长达20多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南犯迫在眉睫,高宗才起用张浚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到任时,金主完颜亮在采石被部下杀死。高宗认为宋金之战终归于和,并不重用张浚。隆兴元年(1163年)复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师谥号忠献”。[2][3]
张浚一生孜孜为国,被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誉为是“中兴之佐”,被朱熹称赞为“身兼文武之全才”“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张浚对于《周易》钻研极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4][5][2]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