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中国历史朝代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终结了中国持续近三百年的分裂混乱局面。[1]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共传三世五帝,国[zuò]三十八年。[2][1][3]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十三日,随国公杨坚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4],建立隋朝并改元开皇,将大兴陕西省西安市)作为隋朝国都。[2]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坚出兵灭亡南陈,实现了全国统一。隋文帝早年励精图治,富国强军,使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晚年猜忌日重,废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大杀勋臣宿将,为隋朝灭亡埋下隐患。[5]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猝崩[a],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6][7][8]
隋炀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其中尤以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规模最为浩大。[9]繁重工程与频繁战争损耗国力民力,使隋朝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演变为隋末农民起义[9]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唐王李渊攻入大兴,拥立杨广之孙杨[yòu]为帝,建年号义宁[9][10]大业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4月),宇文化及江都发动兵变,杀死了避居江都的隋炀帝杨广,洛阳守将王世充拥立杨广之孙杨侗为帝,建年号皇泰[9][10]后李渊于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逼杨侑禅让,建立唐朝,隋朝正式灭亡。[10]
隋朝统治期间,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度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政治上,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人才选拔上,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正式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垄断局面。经济上,隋朝重视农业发展,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完善均田制,并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缓解农民生产压力。隋朝还通过实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对隐匿人口进行清查,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军事上,则继续延续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1][11][12][13]
隋朝对外交流较之前代更为广泛,与周边的突厥、高句丽日本流求等国均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4]在文化上,隋文帝采取儒、道、佛三教并重的统治策略,以调和三教矛盾。[15]隋朝在科技、工程、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大运河的开辟,成为连接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后世影响深远。[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