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碱土金属元素
[](英文名称:Strontium)是一种碱土金属元素,元素符号Sr,原子序数38,相对原子质量87.62,在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ⅡA族。呈银白色,密度为2.64 g/cm³[1],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与导热性[2]化学性质活泼,几乎能与所有非金属元素直接化合。锶有4个同位素是稳定的,分别是⁸⁴Sr,⁸⁶Sr,⁸⁷Sr和⁸⁸Sr[4]。锶是碱土金属丰度最小的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主要的矿石天青石(SrSO4)、菱锶矿SrCO3[1]。锶元素于1790年被爱尔兰科学家阿代尔·克劳福德(Adair Crawford)发现[5],可通过热还原法和电解熔融的氯化锶等方法制取锶,在工业、涂料、医药、地质等领域广泛应用[6]

发现历史

1787年左右,在一个名为Strontian的地方的铅矿中发现一种矿物,1790年爱尔兰科学家阿代尔·克劳福德(A.Crawford)发现它是与碳酸钡不同的化合物,可能来自一种新的土质,就用地名命名为锶土。英国医学博士T.C.Hope证实了Crawford的工作,并在1791年明确地区分了[bèi]、锶和钙的化合物。T.C.Hope还注意到锶盐类的焰色反应,呈亮红色。[3][7]1793年,格拉斯哥大学化学教授托马斯建议将这种新元素命名为Strontites,以纪念村庄Strontian为锶元素的发现所作出的贡献。他肯定了克劳福德早期的研究成果,后来他按照碱土金属命名的规则,将新元素的名字改为Strontium(锶)。[5]
1808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首先通过电解氯化锶(SrCl₂)和氧化汞(HgO)的混合物分离出了锶,他也成为第一个从矿物中分离锶金属的人。锶主要从天青石(SrSO₄)和菱锶矿(SrCO₃)矿石提取。通过用盐酸处理它们,形成氯化锶。氯化锶通常与氯化钾混合,然后被熔化和电解,形成锶和氯气(Cl₂)。[1][8][9]

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