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科

泄管纲杆状线虫目下的一类寄生虫
钩口线虫科(学名:Ancylostomatidae),隶属于线虫动物门,[5]是泄管纲杆状线虫目下的一科,[5][9]也称钩口科、[2][3]钩虫科。[4]该科是一类蠕虫动物,[11]可统称为“钩虫”。[6][10]历史上,钩虫的具体种类数存在一定争议。[6]截至2024年,国际主流分类体系如COL,将该科划分为6属、13种,[5]但在GBIF中收录的该科动物则多达19属。[12]该科动物营寄生生活,以哺乳动物为宿主,[6]分布广泛,全球36°N~30°S之间几乎都有存在,[6][7]热带亚热带更为常见。[6][13][14]
钩虫体长约在1厘米左右,直径一般在0.2~0.6毫米之间,形似“棉线头”,体略弯曲,体壁半透明、呈米白色或浅红色。[4][6][10]头部具发达口囊,[4][6]内有钩齿或板齿,用以咬附于宿主肠壁。雌雄异体,雌性个体生殖器官为两套,雄性个体为单套。[10]营有性生殖,[8]早期幼虫一般在土壤中自由生活,发育先后经过杆状蚴和丝状蚴阶段,丝状蚴具感染性,经皮肤钻入宿主体内,随血液流经心肺,向上移行至咽部,依靠宿主的吞咽活动最终抵达肠道。[1][6][10]
多个种类的钩虫是人类钩虫病的致病源,[10][15]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钩虫,[1][4][6]犬钩虫、羊仰口线虫等也会诱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温暖潮湿的环境、叶茎稠密的农田、作业条件较差的矿井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钩虫病的传播甚至爆发。[7]
通常情况下,钩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钩蚴性皮炎、皮肤幼虫移行症、贫血、异嗜症以及胸膜炎、紫瘢、慢性肾病、关节疼痛等其他症状。针对钩虫病,药物驱虫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驱虫药物种类较多。[7]2023年,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新型核酸检测法,可用于钩虫病快速检测和虫种鉴定,表现出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特异性。[16]

命名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