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

中国古代著名瓷窑
钧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3]。钧瓷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采料、制模、成型、施釉、烧制等数十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施釉和烧制。施釉时,需根据器型、釉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烧制时,需掌握炉温、气氛等复杂因素,以确保钧瓷的品质[6]
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北宋灭亡后,钧窑停烧。随着钧窑工匠四处流散,钧瓷烧制技艺逐渐传布到各地。金元时期,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等地都曾仿制过钧瓷,但由于原材料等因素,其艺术成就无法和宋代官窑相匹。明清两代,钧瓷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生产进入全面恢复时期[7]。钧窑品种较复杂,有钧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瓷器等,其中钧釉成就突出,最具特色。钧釉创烧于北宋晚期,产品一般为生活用器和祭祀用器,器类较丰富,造型端庄稳重。施釉前先入窑以低温素烧。属青釉系统,是一种乳浊釉,基本色调为深浅浓淡不一的蓝色。钧窑代表作品有玫瑰紫海棠式瓷花盒[2]、炉钧釉水[4]、黑釉剔花[5]、钧窑天蓝釉碗[1]等。
钧瓷以高温铜红釉烧制技术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著称于世,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的釉色表征,赢得皇室和官府的青睐,成为“官钧”。这一变化反映了统治阶层从宋代崇尚淡雅、质朴、温和的审美情趣向金、元、明时期追求绚丽夺目、五彩斑斓的审美转变[8]。钧瓷代表人物有晋佩章[9]苗锡锦[10]、杨志[11]。2003年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命名

北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因窑址邻近古代春秋战国的钧台,故名为“钧台窑”,简称“钧窑”,所产瓷器即名“钧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