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蚶

蚶科毛蚶属动物
[hān]学名Anadara broughtonii[1][5],又称赤贝、大毛蛤、血贝,[2][4]蚶科毛蚶属动物。[8]魁蚶壳高约65毫米,壳长80~100毫米,大个体体重可达250克。[6][10][9]壳近卵圆形,左壳稍大于右壳,壳顶膨胀突出;壳表具放射肋42条左右,肋间隙中有棕黑色绒毛;壳内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突起;[jiǎo]合部平直,约有70枚小齿。[6][10][11]足位于身体前方,呈斧刃状,无水管。[7][12]唇瓣位于足的背上方,口位于其内;鳃位于身体两侧。[12]
魁蚶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俄国远东海、菲律宾、中国沿海等地区。[6][4][7]魁蚶是冷水性贝类,多栖息在3~60米水深的潮下带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埋栖较浅。[2][11]1979年,魁蚶被中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2010年,中国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魁蚶最低可捕标准为壳长6厘米。[13][14][15]
魁蚶是一种大型、深水经济贝类,它的软体部加工品就是“赤贝肉”,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2]魁蚶多含血红素维生素B、蛋白质以及铁、锌、铜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丰富。[11][12]

形态特征

魁蚶壳高约65毫米,壳长80~100毫米,大者可达130毫米以上;大个体体重可达250克,个别达500克。[6][10][9]壳近卵圆形,前端短圆,后端延伸,末缘呈斜截状;两壳略不等,极膨大,左壳稍大于右壳,壳顶膨胀突出,壳顶偏前方,北部前后缘略显钝角,腹缘圆,其末缘稍伸长;壳质厚;壳表具放射肋42条左右,平滑无明显结节,放射肋沟的宽度与肋相等,肋间隙中有棕黑色绒毛,其在贝壳的中央稀疏边缘密集,绒毛极易脱落,因此壳面大部呈白色;壳内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突起,壳内为白色,靠近顶部略带灰色;铰合部平直,约有70枚小齿,前、后端的齿排列较稀而大,中间者排列密而极小;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近于回形,后闭壳肌痕大,近于方形。[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