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魏晋时期地图学家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4][3][5]
裴秀出身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6]裴秀出生在官宦世家,魏国时期裴秀曾随司马昭行军作战,因参赞军机有功升任尚书,后任尚书仆射魏咸熙初(264~265年)朝廷开始审查改革各种法律制度,其中修改官制由裴秀负责。裴秀提出五等爵制,自骑督以上有六百多人被封爵,裴秀也被封为济川侯。西晋王朝建立后,裴秀受封为司空(即宰相),兼任地官,兼管国家户籍、土地和交通。[1]期间,裴秀主持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科学制图的六要素——制图六体,《禹贡地域图》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图集。公元271年,裴秀服寒食散后误饮冷酒不治身亡,年仅48岁。谥号为“元”。[1][3]有文集三卷。[6]
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博士赞誉裴秀为“中国地图学之父”;西方学者认为裴秀足可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相媲美,称他们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明星。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2][7][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