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

一类革兰氏阴性病原体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非运动性、革兰氏阴性、专性细胞内生长的病原体,其中11种对人与动物致病,主要为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6]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发育周期分为原体和始体两个阶段。原体为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细胞壁,有传染性,当其进入易感细胞后发育为始体,始体无细胞壁。[9]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肺炎支气管炎鹦鹉热等。[2]
衣原体感染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2020年,在全球15至49岁的成年人中发生了约1.285亿例沙眼衣原体感染。[7]衣原体有多种检测方法,如沙眼衣原体可通过直接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鉴定等进行检测;肺炎衣原体可通过分离培养鉴定、抗体检测等进行检测;鹦鹉热衣原体可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5]治疗衣原体感染首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红霉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也有效。[6]预防衣原体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不使用公共毛巾、浴巾,脸盆,避免接触传播,也要加强性病防治宣传,防止经性接触传播。[9]
1955年8月10日,汤飞凡成功地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并将其命名为TE8。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沙眼病毒正式改名为沙眼衣原体,而汤飞凡也被称为“衣原体之父”。[8]

历史

沙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埃及是沙眼的古老多发区,有“沙眼的故乡”之称。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公元前2600多年中国已有该病。1887年,微生物学创始人之一寇霍从埃及沙眼患者中分离出一株杆菌,称为寇–魏氏杆菌(Koch-Weeks bacillus),认为是沙眼的致病菌,开始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