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

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外交家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近代散文家、思想家、政论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3][2][4]
薛福成出身于清寒的书香之家,自幼入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十二岁时跟随母亲顾氏前往父亲任所镇江府[5]受时代影响,薛福成摒弃应时虚文,不学八股,不做诗赋,不练小楷,一心致力于经世实学[6]早年以副贡生[a]之身进入曾国藩幕府,累积功劳获封直隶州知州[1]曾国藩病逝后,与曾纪泽处理完丧事后,前往苏州书局任职。[7]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下诏让臣民上书言事,薛福成上书提出治平六策及海防十事。[1]后获得李鸿章赏识并进入其幕府,协助李鸿章处理洋务及外交事务。[8]当时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上书言事,让清廷任命其担任总海防司,薛福成上书极力反对,认为赫德[b]不能委以重任,于是清廷停止此事。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薛福成害怕朝鲜会重蹈琉球的覆辙,于是奏请朝廷派遣舰船支援朝鲜,后清军平定朝鲜内乱,薛福成因功晋升为道员[c]光绪十年(1884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宁绍台道,法国攻占越南时,东南沿海形势严峻,朝廷下诏沿海地区戒严,浙江巡抚刘秉璋命令薛福成总揽军务,修筑海防,后率部连续两次击退来犯的法国军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授予湖南按察使,次年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期间负责与英国商谈滇缅边境问题,后与英国签订二十款条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及权益;曾与英国人争取于南洋等地设立领事馆的权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薛福成归国,在上海病逝,朝廷下诏嘉奖并赐予抚恤。[9][1]
薛福成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庸庵文编》《庸庵笔记》《庸庵海外文编》《出使英法义比日记》《浙东筹防录》等。[3][1]赵尔巽在撰写《清史稿·薛福成传》时认为,薛福成创作古文,文字浅显易懂,隐含事物道理,尤其擅长议论记载事情。[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